不比歐洲人人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和實行,臺灣在推動上仍有民族性認知上的困難,但早在10幾年前,環保回收這塊早就從學校開始推行,因而帶動家庭生活上實際推行環保回收。小至家庭大至企業,臺灣有許多傳統產業,早一輩的人傳統觀念深根蒂固,很難將環保永續的觀念灌輸。但許多大型傳統產業因應國際潮流趨勢早開始推行永續發展,不管是對於企業形象和發展循環都是有正向的幫助。
經營模式從企業節能開始,不管是隨手關燈還是節省用水,還是綠建築降低用電量,只要能降低成本,就等於增加公司的利潤。推動永續發展短時間也許看不到正面的效果,但在面對競爭者時卻能發揮一定的差異化競爭力。臺灣人的奮鬥精神就像臺灣水牛一樣打不倒,以前是用勞力體力來耕作,現在是用頭腦來思考和創新如何透過節能環保製程來延續臺灣這塊土地的美,也是這樣子的期許讓臺灣紡織業能夠不斷創造新的契機和翻轉改變。
人們對於服飾的需求逐漸改變,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幾年,現在可能一年可以丟掉幾十件衣服,這也是造就紡織業再興起的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倚靠臺灣廠商努力不懈的研發創新和異業合作,讓臺灣紡織業沒有淪落至夕陽產業。但未來每一步仍是兢兢業業,須勇敢接受挑戰和不斷嘗試創新,才能不被產業變遷的洪流所淹沒。